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详情
焦点热讯:对王立铭进化论的批判五:无法解决生命起源和病毒来源演化等问题

来源东岳哲学学派   2023-04-29 07:16:16

编辑丨杨宏

前言:一个最前沿、最好的理论思想,一定是能解决既往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如果,这一理论并不能解决基础学科的复杂问题,那么这个理论的底层逻辑就应该被时代淘汰,因为基于这个底层逻辑并无法有效解决既往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复杂问题。而以王立铭为代表的“进化论”就是如此,无论给进化论思绪增加多少其他底层逻辑,增加多少其他思绪,其仍旧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诸如生命起源、意识起源和社会起源。

无法解决生命的起源和病毒来源


(相关资料图)

在王立铭的进化论50讲中。

他认为自然进化的公理有可遗传的变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生殖隔离,而驱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力量是自私和匮乏。

显然,基于这样的公理、前提体系,一开始就限定了王立铭的进化论体系仅仅在古细菌、真细菌到人类的演化范围,也仅是在这个进程中有着某种程度的所谓“合理性”。

至于生命的起源,非生命存在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至生命存在根本就无法解决。 【在19讲中,王立铭在谈及生命共同祖先的时候,也仅是从细菌开始谈及的。他认为生活在海底热泉口附近的单细胞生物,是今天地球上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个人类和每一个细菌的祖先。】

试问?

非生命存在的原子、分子、生物单分子何尝有什么自私可言,资源匮乏可言,更没有什么变异、竞争、生殖隔离,以及基于变异而引发的自然选择等等。

那么, 非生命存在本身就没有这些公理、公理前提,那何谈“生命起源”,或者能说清非生命存在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至生物存在?

所以,王立铭在21讲中认为:

““生命以负熵为生”这个说法本身其实有些技术性的小问题,但不妨碍它从此深入人心,体现出一种高屋建瓴、洞穿七札的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它确实帮助人们更好的看到了生命现象的本质,更好的理解了,不管生命现象有多复杂,都仍然遵循基本的物理化学规律”。

可见,王立铭对生命本身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物理学阶段。

这么说,其实没有问题。

毕竟生命之所以是生命,是因为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时才能存活下去,如果没有“迎取能源”和“利用能源”,以及没有“迎取代谢物质”和“利用代谢物质”的过程,个体的生命就无法维持自身的存在。

就好比一个具有某种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是有时间的长短的,一旦过了某个时间,就会失活。而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就需要更换这样的生物大分子。毕竟,凡是生命体就是一个不断利用能量来维系自己的一个耗散结构。一方面是不断更新失活的生物大分子,一方面是迎取和利用能量。

但要知道,负熵仅仅表达的是生命存在的“代谢”生物功能,单纯以负熵去理解生命。

但这仍旧没有解决非生命存在是如何突然跃迁到具有“负熵功能”的生命存在;没有解决类病毒、病毒与细菌的区别;没有解决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的区别;更没有解决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等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王立铭基于负熵理论理解生命,以及基于进化论解释生物演化的思想根本解决不了的。

这也可见,王立铭对生命的理解其实与他的进化论体系是割裂的,相当于用“负熵理论”单纯的割裂了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然后独断的认定生命存在从细菌开始,并且只适合从细菌到人类的生物演化过程。

即便王立铭在24讲中提到了“RNA世界”的理论。

原文为“不少科学家认为,在生命刚刚起源的时候,可能既没有DNA也没有蛋白质,RNA分子可以同时兼顾今天生命体中DNA和蛋白质的角色。一方面,RNA分子也是由四种碱基分子排列而成的,可以像DNA一样携带信息;另一方面,和单调无趣的DNA分子不同,RNA分子在化学性质上更加“活泼”,可以像蛋白质一样,折叠扭曲成某个特定的三维立体形态,推动各种生命活动的发生。而RNA分子只要有持续的能量输入,一个RNA分子就能独立完成自我复制,完成秩序的稳定传承。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还人工制造出了有这类功能的RNA分子。因此,至少从逻辑上说,RNA分子是最有可能单独支撑起生命之树的树根的。明白了这些,你也就不会为RNA的存在而困扰、为先有DNA还是先有生命的问题而困扰了。”

显然,王立铭是承认RNA是最早的一类“生命存在”。

那么,RNA分子是如何从非生命存在中“进化”出来?RNA分子如何转向到以DNA为中轴的遗传基因?RNA到单细胞生物具体过程是怎么样?另外,既然是先有RNA分子或者DNA分子,那么为什么要从细菌开始去谈及“进化”,而不是从RNA分子或者DNA分子的进化?

这些都是王立铭直接忽略不谈的问题。

而且即便在36讲中具体探讨了细胞生命,但他却说的是40亿年前,蛋白质、DNA、RNA这些生物大分子在细胞膜包裹的狭窄空间内堆积,形成了最早的细胞生命。

但是,蛋白质、DNA、RNA是如何细胞膜包裹的狭窄空间内堆积?为什么要堆积?细胞膜从哪里来的?

这确实有太多的缺陷和漏洞。

可见,王立铭虽然谈及到了RNA分子作为生命的最初起源,虽然说蛋白质、DNA、RNA这些生物大分子在细胞膜包裹的狭窄空间内堆积,形成了最早的细胞生命。

但是,具体谈及生命存在,理解就从单细胞生物开始说起。

譬如,24讲刚谈及了RNA分子作为生命的最初起源,但是25讲谈及的繁殖方式立即就扯到了细菌;37讲谈分工是通过细菌解释;包括在13讲中,王立铭谈到现存地球生物的最后共同祖先LUCA,而这个LUCA已经被王立铭认为是以D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拥有ATP合成酶的雏形,能利用环境中的离子浓度差制造能量,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热泉喷口附近,能够忍受高温、喜好无氧环境的单细胞生物。

但问题是,这个LUCA的DNA为什么能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为什么会具有合成ATP的功能?这个单细胞生物从哪里来的?总不能说LUCA的DNA突然就从分子直接有了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能力,具有合成ATP的功能。

这显然只是单纯的归纳先有信息得出的某个结论,这肯定是会随着信息的增加又发生改变,所以根本不值得作为一个确定的理论。

【做学术,居然是将非生命存在,类病毒、病毒,与古细菌、细菌乃至多细胞生物全部割裂,用既往不同的底层逻辑去解释,这种方式非但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更反映了王立铭老师更多是将既往负熵理论、RNA世界理论、进化论的综合起来罢了,所谓的原创可能也就是将变换内涵的“自私”融进了进化论。所谓的整体理论,无非也就是将各个边界的基础理论重组成立这里的“进化论”。如果重组也算是原创的话,那原创也太好做了。】

在这里,善于反驳的你可能会说类病毒、病毒是细菌退化而来?

那接着往下说。

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说,自然是先演化出古细菌、真细菌,还是先演化出类病毒、病毒?

基于王立铭的进化论体系根本不可能说清。

即便他说了RNA分子是生命的起源,但是他根本没有从RNA分子谈起,所以这里忽略王立铭对RNA分子的谈及,而是基于进化论去反推王立铭的进化论究竟适不适合追究类病毒、病毒与古细菌、真细菌演化进程。

好比说,假如自然是先进化古细菌、真细菌,那么既然古细菌、真细菌都自私、资源都相对匮乏,那么它们为何要进化到更弱的类病毒、病毒,毕竟类病毒、病毒在一般环境中根本无法正常存活;

而如果是先进化出类病毒、病毒,可是类病毒、病毒怎么个自私法?它怎么个竞争法?它根本无法在正常的环境中稳定存在。

所以,王立铭的进化论体系其仅仅只独断的适用于古细菌到人类的自然演化进程,一旦将边界拓展至类病毒、病毒,以及分子、原子等阶段,则没有任何的解释力度。

而进化论如果仅仅是古细菌到人类的自然演化进程,那么这些所谓的自私、匮乏,包括可遗传的变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生殖隔离其根本就只是在某个边界内、某个范围具有某种合理性,而绝不可能触及一切存在,根本不可能说清生命的起源,即便提到RNA世界理论最终也是与自己的理论格格不入。

同时,也因为不触及一切存在,那就相当于是拿部分概括整体,这肯定是大错特错!